《丝路密码》第四十章 晚霞余晖楼关暗
卡米尔说:“李由你是功臣。你组建了我们这个‘西欧青年专家重走欧亚丝绸之路团队’。你、博努瓦先生、罗伯特先生,当然也有我,我们挖掘出了公元73年欧亚丝绸之路的轮廓,挖掘出了大汉‘东城贩营’使团和罗马昆塔商队结伴西行的历史史实,挖掘出了汉家公主刘十三和罗马昆塔男爵相恋相爱的千古传奇,把东汉洛阳、西域瞿萨旦那、中土帕提亚和大秦西罗马真正链接了起来,让几千年前数万里长的古代丝绸之路,活了起来!”
140
悬泉置。悬泉置就是悬泉驿。李由和罗伯特分别调整两辆车顶上的摄录设备,卡米尔下车拍照。
戈壁荒漠中的悬泉置遗址,位于火焰山的余脉之下,是当年“东城贩营”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走过的地方。
悬泉置紧靠山口。顺着山沟溯行而上,走一会儿就看到山间有泉水流出来。泉水从高台上流下,经过一段悬空跌落,注入潭中,因而号曰悬泉。悬泉的水是可供食用的。
当年的悬泉置虽然很小,却是敦煌与瓜州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、中转驿站。
“悬泉置遗址,千百载掩埋于黄沙之下。”博努瓦说,“请注意,它是公元1987年被发现的。”博努瓦故意追问李由,“李由,1987,是这个年份吗?”
李由笑道:“是的。”
“1987,是李由的重要年份。”卡米尔说。
博努瓦说:“公元1990年至1992年,挖掘了两次,揭露遗址面积两千四百平方米,发掘出汉代简牍三万五千多枚,各类实物一万七千多件,可谓洋洋大观。”
李由说:“‘东城贩营’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走过后的东汉中叶,悬泉置扩建成了一座小的要塞。那时候的悬泉要塞,是个方形小城堡,门朝东,四周为高大的坞墙,边长五十米,西南角设有突出坞体的角楼。
“悬泉小城的坞墙,是用土坯垒砌成的。坞内,靠着西壁和北壁,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三组,十二间,是住宿区。东、北侧是办公区房舍。西南角和北部,有马厩。坞外的西南部,也建有一组马厩,长约五十米。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。马厩很多,说明当时的交通接待非常繁忙。”
卡米尔拍摄了照片。然后,他们对遗址进行踏勘,考察。
遗址南部,叠压着魏晋时期的烽燧遗址,保存尚属完好。
卡米尔问博努瓦:“你刚才说,挖掘过两次,出土了大量文物?”
博努瓦说:“是。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遗物,其中内涵丰富的简牍最多。其他遗物,有铜、铁、漆、木、陶、麻、皮毛、丝绸、纸张、粮食、兽骨等类用品。
“具体地说,有箭镞、五铢钱、铁木工具、农具、带钩、陶罐、陶碗、漆木耳杯、石砚、画板、草、苇、竹席、梳蓖、皮鞋、麻鞋、玩具以及大麦、小麦、青稞、谷子、糜子、豌豆、扁豆、黑豆、大蒜、杏核、苜蓿、桃核、马骨和大量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、马腿等。”
李由说:“有意思的是,这个遗址出土了一幅墙壁题记,《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》 ,是一部环境保护法规,而且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规,内容很细致。”
经研究考证得知,《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》是汉平帝时期的一份诏文,发布者是当时的太皇太后,老老太太,是个环保主义者。是由安汉公王莽逐级下达的一份文书。
人们简称《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》为“月令五十条” ,它的主体部分,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注意事项,如春季禁止伐木、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、禁止捕射鸟类、禁止大兴土木等,夏季禁止焚烧山林等,秋季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,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。
李由说:“《后汉书》记载,公元100年,也就是‘东城贩营’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走过二十七年之后,西域蒙奇、兜勒二国派遣使者归附内地,皇上赐给他们的国王金印和紫绶,接纳它们归属东汉。
这个历史事件,是具有切实记载的举行于洛阳宫廷的庄重仪式,《后汉书》记载的远方客人,据考证是马其顿人梅斯带领的东罗马商队。
卡米尔又拍摄了一些资料照片,德默号和爱福号继续前行,到了锁阳城遗址。
141
锁阳城原名叫苦峪城,主城略为方形,南北长约一里,东西宽约一里。除主城外,锁阳城有四个瓮城。城的四周,筑有若干用以加固城郭的马面墙。
马面墙是突出于主城墙之外的连接墙,又称为墙台、墩台或敌台,凸出墙体外表两三丈远,外观狭长如马面,因而得名。
马面台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,攻防战发生的时候,守城一方在城头上和马面墙上部署兵力,互为作用,消除视野死角,自上而下,能够从三面攻击敌人。
卡米尔好奇地拍摄了至今犹存的锁阳城城垣遗址。它是黄土夯筑成的,相当坚固。
城内,有条南北走向的土墙,这条土墙,把全城分成了东西两部分。东城较小,分析是当年驻军将领及其家属的住地。西城较大,判断是驻扎士兵的地方。
锁阳城周围,建有关厢,即城外居住区。关厢前面地带宽阔,是驯马、练兵的场所。
锁阳城外的西北角,有两个小土堡。卡米尔请教那两个小土堡是做什么用的。
罗伯特说:“据我看,很可能是关押战俘和处罚士卒关禁闭的地方。”
“这个锁阳城,是什么年代筑建的?”卡米尔问。
李由说:“它的具体筑城年代,仅凭现有资料无从考证。但从发掘出的唐代文物来看,始筑年代,当不晚于盛唐。更多的佐证,有待以后发现。”
锁阳城的名字缘于中国清代民间,因城周围有许多甘甜味美的植物锁阳,人们就叫它锁阳城了。
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。在河西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博努瓦说:“锁阳城发掘出的有唐币开元通宝、唐碑、唐三彩马三彩骆驼等唐代器物,有人考证认为,锁阳城是唐代瓜州的治所,后世的晋昌县城。”
锁阳城周边,分布有很多古人的墓葬。整个墓葬区,东西绵延数十公里。已经查明的汉唐以后的多代古墓葬,有四千多座,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、最为集中、最为丰富的古墓葬区之一。
唐墓大多遭过盗掘。被盗掘后的唐墓,仍然出土不少三彩马、驼、俑、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、地砖等,制作工艺精美绝伦,河西地区少见。
锁阳城外不远处,有一个十多亩大的凹坑,坑内坟头累累,很可能是古代死亡将士的墓地。
眼下的锁阳城遗址内,布满沙丘、积炭堆、瓦砾和断墙残壁,长着红柳和沙生植物。
李由说:“这里可以观察一下,多拍摄一些资料,画面还有视觉冲击力,艺术价值也非同一般。史料记载说,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,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。”
锁阳城周围,依稀可辨的古渠道,分南、北、中三条,总长度达百余公里,支渠、毛渠、斗渠及大片古农垦区交错相连。
博努瓦说:“锁阳城的沧桑变化,令人吃惊,差不多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的一个标本。”
李由说:“博努瓦讲得对。正因为锁阳城是个人烟消退、沙漠扩张的标本,它成了一个旅游景点,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的范例。”
在沙漠化以前,古代锁阳城附近,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,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。锁阳绿洲的周围,有几十处古城、古墓、石窟、寺庙,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。
放眼巡视,地处大漠深处的锁阳城,周围天阔地广,苍茫幽远。
南面荒漠一片,远处祁连山峰洁白明净。北边,田野中大大小小的水泊湖池闪闪发光,西面广阔的草原,绿草如茵。
登城远眺,于塞外风光之中,似乎听到旌旗猎猎、战马嘶鸣,似乎看到朝代更迭的一串串印记,风云际会的一幕幕壮烈活剧。
卡米尔激动地拍摄不停。
瓜州,是唐朝设立的治所。“安史之乱”后,吐蕃侵占了河西一带,瓜州陷落。到了宋代,瓜州为西夏所占领。西夏亡后,明代对瓜州城有一些重修,并更名瓜州为苦峪城,将哈密卫移于此地,明朝末年,锁阳城废掉了。
锁阳城东北,有一座大型寺院塔尔寺,系西夏的建筑,是少数民族祭祖的祠庙。
今天,塔尔寺的屋宇都没有了,只有一座土坯衬砌的大塔和五座小塔。历史记载说,大塔曾经有十五米高,千座小塔簇拥于其附近。塔原为白色,如今石灰剥落,面目全非。
《大唐西域记》说,唐僧玄奘西域取经归来,曾在瓜州举办佛理讲座,他讲经说法的地方应当就是这个塔尔寺。
“看起来,自汉朝之后,丝绸之路是越来越热闹了。”卡米尔道。
李由说:“是的,因为有唐朝的玄奘取经故事,有唐朝丝绸之路的空前繁华,有中国中原出土的大量唐代三彩骆驼、三彩胡人雕像,人们大多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是唐代的事情,而在古老的汉代,只不过是张骞和班超的军事、外交活动而已,其实在东汉时期的欧亚丝绸之路上,是有商业贸易的。”
卡米尔说:“李由你是功臣。你组建了我们这个‘西欧青年专家重走欧亚丝绸之路团队’。你、博努瓦先生、罗伯特先生,当然也有我,我们挖掘出了公元73年欧亚丝绸之路的轮廓,挖掘出了大汉‘东城贩营’ 使团和罗马昆塔商队结伴西行的历史史实,挖掘出了汉家公主刘十三和罗马昆塔男爵相恋相爱的千古传奇,把东汉洛阳、西域瞿萨旦那、中土帕提亚和大秦西罗马真正链接了起来,让几千年前数万里长的古代丝绸之路,活了起来!”
这时候,在晚霞余晖之下,茫茫戈壁滩上,一座古城楼的剪影隆起在天际线上,越来越近。
李由说:“拍下来,那就是嘉峪关。嘉峪关是中国万里边墙西段最著名的关口之一。前方五公里,是嘉峪关市。”
嘉峪关位于狭窄的山谷中。不远处,有李由他们所行的G30公路,有兰新铁路。如今,每周有好几趟亚欧班列,从这里呼啸而过,一路向西疾驰,或由西而来,飞向东方。卡米尔对多个方向拍了照。
李由说:“卡米尔,必须向你说清楚,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,没有嘉峪关。公元73年,大汉‘东城贩营’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走过这里的时候,也没有嘉峪关。甚至,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取经的时候,这里也没有关隘。嘉峪关,出现得并不很早。”
142
嘉峪关始建于公元1372年,很晚了,是明朝建的。嘉峪关是明代万里边墙的西端起点。
早期的嘉峪关是纯泥土修筑的,不算坚固。因而前前后后有一百六十八年时间,在不断地修筑,修建时间很长,也不断升级,成了一个最为壮观的关城。
历史记载说,“初有水而后置关,有关而后建楼,有楼而后筑长城,长城筑而后可守也” 。
嘉峪关关城,依山傍水,扼守在南北宽约十五公里的峡谷地带,是一处真正的要塞。
嘉峪关的关城,有三重城郭,多道防线,城内有城,城外有壕,形成重城并守之势。关城由内城、瓮城、罗城、城壕及三座三层高台建筑和城壕、长城烽台等组成。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。
内城东西二门外有瓮城回护。瓮城门均向南开。西瓮城西面,筑有罗城。罗城城墙正中,面西设有关门,门楣上题写“嘉峪关”三字。
罗城是基本相连的城外之城,而且比较大。
嘉峪关附近,烽燧、墩台纵横交错,关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北各路,共有烽火墩台六十六座。
嘉峪关地势天成,攻防兼备,与附近的长城、城台、城壕、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罗伯特说:“古代中国人修筑边墙,可算是下了大功夫的呢。”
李由说:“古代中国,是一个崇尚墙的国度。我有个对句:条条大路通罗马,处处高墙阻华夏。”
古罗马原是一个小城邦,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亚平宁半岛,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罗马帝国,喜爱修筑大路。它修筑了以罗马为中心,通向四面八方的邻国的石质或硬面大道,总长度超过八万公里,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亚大道、波匹利亚大道、奥莱莉亚大道、弗拉米尼亚大道、埃米利亚大道、瓦莱里亚大道、拉丁大道等,有力地促进了对外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。
古中国大地上原来是一些自给自足的小部落、小邦国,秦王朝以铁血方式做成第一锅大锅饭,此后数千年以封闭在自家锅内翻腾为乐儿。
华夏族,世世代代连续不断地修筑边墙,从周王朝算起,到明清王朝,除唐朝、东汉与北宋外,两千多年修筑了两万余公里,其中著名的有周时期的边墙、秦朝边墙、西汉边墙、隋朝边墙、金朝边墙、明朝边墙等,有力地阻挡了对外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。
李由说:“墙在世界上其他古代国家也是受重视的。但是,古代的墙在古代的中国,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历史证物,它证明了几千年的中国人在意志和力量上的状态。”
中国墙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,负面效应却也是明显的和不容置疑的。
墙是关门的需要,闭锁的需要,绝交的需要,一个民族把墙筑在地面上是一回事,如果筑上心头甚至牢牢地筑上心头,就是问题。
中国汉唐时期是相对开放的,出门的传统延续了随后好几个王朝,大隋喜欢八方来朝,疯狂赏赐,比及清朝,及其以降,遗风荡然无存了。
譬如,由于俄罗斯商人的努力,由于山西商人的配合,历史上的包头府和恰克图成了中外贸易的热闹通道。商品经济的萌芽眼看要茁壮成长了,可傲慢得近乎酩酊的大清王朝愣是死抱着大墙意识不放,稍不如意,就要使出闭市的杀手锏。一次次地锁关,一次次地闭市,断绝外务。
其中,康熙老帝玄烨一次锁关闭市竟然长达四年,把个青年彼得大帝整得差点闭过气去。
桎梏思想、束缚灵魂的自闭心理、内向心态、保守精神、惧外情结,大墙意识功不可没。
中国墙,反映了统治者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——
为了世世代代安安稳稳地坐江山,不顾黎民死活,动辄修建大墙,进行物质上的消极防御,而不是从精神上培养斗志,随时进行积极自卫。
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,建造规模宏大的国墙、城墙,尽管在军事上也许能起到一时的作用,但对当时的生产发展无疑是有阻碍或抑制的。
中国墙,适应了统治者一袭千载的家传需要——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,愈是封闭,愈是杀掉横向联系,老百姓消息愈是闭塞,便愈是安分守己,不接受外来的危险思想,便不会串联造反。
封闭的环境造成封闭的心理,封闭的心理有利于养成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驯服,有利于形成轻易而稳固的统治。
中国墙,造成国民心理惟我独尊的自我封闭性——
世世代代被无数的墙团团围住,眼界越来越狭小,以致自以为处于世界的中央之国,坐等万邦来朝,甚至盲目排外,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往来很少,连知识都得通过私塾或师徒形式来传授。
中国墙,造成国民心理内敛自固的单纯防守性——
汉族历来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群体之一,照理应是人数比汉族少的异族筑墙来防御,怎么变成相反了呢?
古代中国几乎历朝历代都在筑墙,一直都在防,防,防,实际上,到头来还是防不胜防。
但是,中国墙当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爱好:它安于已成存在,而非企望开拓进攻,它不爱走出去敛取外财,也不想侵略别的国家……
随着历史的前进,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过去,漫长的边墙、雄壮的关楼都成了观赏、凭吊的对象,成了游人拍照、录像的背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