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刘禹锡传》第十章 邂逅苏州乙姝儿二世
官拜司空的李绅任观察使,短留苏州时设宴与刘禹锡欢会,酒酣之时,李绅唤出随侍小妓歌舞助兴。此妓天姿绰约,带来满座春风。
尤为奇特的是,小妓与多年前长安桃红馆里的乙姝儿十分相像,简直就是乙姝儿第二,刘禹锡想起了那位藏在记忆深处的私好,以至于情不能已——
高髻云鬟宫样妆,春风一曲杜韦娘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……
26 去意相递
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, 刘禹锡仍然在集贤殿书院作学士,但加任了一个职务:礼部郎中。
在集贤殿几年时间,刘禹锡选进各种新书近两千卷,充实了朝廷书库。
礼部郎中管理的是宫中一应仪式的礼乐、衣冠、符印、祥瑞、及记录百官、宫人丧葬赠赙之数,官秩“从五品上”,事情还是不少的。
身为朝中郎官,毕竟稳定一些了,刘禹锡想到了韩泰。
韩泰仍在湖州任刺史。刘禹锡便借“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”的机会,帮助韩泰调回京师——
翔鸾阙下谢恩初,通籍由来在石渠。暂入南宫判祥瑞,还归内殿阅图书。故人犹在三江外,同病凡经二纪余。今日荐君嗟久滞,不唯文体似相如。
刘禹锡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稍有改善,就对朋友的境遇表示出无限的关切,主动帮助同患难的故人。他写过不少诗文求人汲引,个人力量有限,请托又十分之难,但这种品德无疑是值得称颂的。
“判祥瑞”即把各州上报的“祥瑞”进行鉴别和分类。
时人认为,凡景云、庆霓等为大瑞,其名物六十有四;白狼、赤兔等为上瑞,其名物三十有八;苍乌、朱雁等为中瑞,其名物三十有二;江南、芝草、木连理等为下瑞,其名物十四。
大瑞,百官诣阙奉贺;余瑞,则岁终员外郎以闻,有司告庙。
于刘禹锡而言,“判祥瑞”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“还归内殿阅图书”,选进书籍,细心阅读,才是作为集贤学士的他乐意为之的公务——
凤池西畔图书府,玉树玲珑景气闲。长听余风送天乐,时登高阁望人寰。青山云绕栏干外,紫殿香来步武间。曾是先贤翔集地,每看壁记一惭颜。
刘禹锡虽然已在奔向耳顺之岁,但强烈的进取依然突出,“每看壁记一惭颜”,足见其自激自励。
集贤院是个贮才之所,但是一直“冷藏”在集贤院,也难免让人压抑——
势轧枝偏根已危,高情一见与扶持。忽从憔悴有生意,却为离披无俗姿。影入岩廊行乐处,韵含天籁宿斋时。谢公莫道东山去,待取阴成满凤池。
欲使裴度所知之“庙庭偃松”,其实便是刘禹锡自己啊。
裴度已有离休之意,刘禹锡劝他继续留在朝廷,隐约报知,自己愿追随他,干一番真正的事业。
远在郓州的天平军节度使令孤楚在《寄礼部刘郎中》诗中也替刘禹锡抱屈:“一别三年在上京,仙垣终日选群英。除书每下皆先看,唯有刘郎无姓名。”
裴度具有开明的政治理想,无形中,在他的周围集结了一批正直的士人,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李绛、崔群等。这些人有政治才干,又历事数朝,经验丰富。
裴度很是看重刘禹锡等,削去苛礼,招邀清闲。广陌联镳,高台看山。寻春适野,醉舞花间……
刘禹锡确实希望依托宰相裴度干一番事业,但大和年间,宦官势力逐渐发展到使正直的朝官无法立足的地步。
以阉党为后台的宰相李宗闵及其亲信牛僧孺结党营私,竭力排斥裴度和其他拥护裴度的朝官,不断散布对他们不利的谣言,不断向文宗奏本,要求贬黜他们。
于是,李绛被出为兴元尹、山南西道节度使,崔群被出为江陵尹、荆南节度使。裴度渐渐变得势孤力单了。
朝局至此,已见险象。人之生也,祸福难测。
唐文宗大和五年,元稹忽罹疾患,不幸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。
刘禹锡、白居易等元稹的挚友十分悲痛,作诗长哭,尤其是白居易,痛不欲生,恨不俱逝。
元稹的英年早逝使他们突出地感到人生无常。
白居易之弟白行简已在大和三年不幸去世,白居易觉得在长安已经了无意思,加之眼疾也较重,决定激流勇退,遂先请长假,长假将满时,上书要求分司东都,做个闲官。
斯时,白居易已编好自己跟刘禹锡的《刘白唱和集》第一、第二卷——
“刘梦得,诗之豪者也。其锋森然,少敢当者,予不量力,往往犯之。夫合应者声同,交争者力敌,一往一复,欲罢不能。……
“一二年来,日寻笔砚,同和赠答,不觉滋多。至大和三年春已前,纸墨所存者,凡一百三十八首。其余乘兴扶醉、率然口号者,不在此数。
“固命小侄龟儿编录,勒成两卷,仍写二本,一付龟儿,一付梦得小儿仑郎,各令收藏,附两家集……
“如梦得‘雪里高山头白早,海中仙果子生迟’、‘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’之句之类,真谓神妙,在在处处,应当有灵物护之,岂惟两家子弟秘藏而己。”
白居易长假期满,去意已决,朋友们在兴化坊裴度池亭把酒为白居易送行——
裴度带头吟曰:“东洛言归去,西园告别来。白头青眼客,池上手中杯。”
刘禹锡接道:“离瑟殷勤奏,仙舟委曲回。征轮今欲动,宾阁为谁开。”
白居易说:“坐弄琉璃水,行登绿缛堆。花低妆照影,萍散酒吹醅。”
张籍曰:“岸荫新抽竹,亭香欲变梅。随游多笑傲,遇胜且裴回。”
“澄澈连天境,潺湲出地雷。林塘难共赏,鞍马莫相催。”裴度吟。
“信及鱼还乐,机忘鸟不猜。晚晴槐起露,新雨石添苔。”刘禹锡说。
“拟作云泥别,尤思顷刻陪。歌停珠贯断,饮罢玉峰颓。”白居易道。
“虽有逍遥志,其如磊落才。会当重入用,此去肯悠哉。”张籍曰。
裴度又吟:“促坐宴回塘,送君归洛阳。彼都留上宰,为我说中肠。”
刘禹锡再叙道:“威凤池边别,冥鸿天际翔。披云见居守,望日拜封章。”
春尽年华少,舟通景气长。送行欢共惜,寄远意难忘。东道瞻轩盖,西园醉羽觞。谢公深眷盼,商皓信辉光。旧德推三友,新篇代八行。循环吟咏,意犹未尽……
要离开长安了,白居易专门作了一首梯式诗给朋友们,以望继和——
诗。绮美,瑰奇。明月夜,落花时。能助欢笑,亦伤别离。调清金石怨,吟苦鬼神悲。天下只应我爱,世间唯有君知。自从都尉别苏句,便到司空送白辞。
王起、李绅、令狐楚、张籍、韦行式等朋友,在外任的,靠邮寄酬唱,在京师的,则当场奉和。
刘禹锡赋诗曰,君子之交,如水清美,友人之思,似流波无尽——
水。至清,尽美。从一勺,致千里。利人利物,时行时止。道性净皆然,交情淡如此。君游金谷堤上,我在石渠署里。两心相忆似流波,潺湲日夜无穷已……
身边的人少了,裴度就说服唐文宗,把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召回京城。
大和三年八月,李德裕入朝,为兵部侍郎。
裴度向唐文宗推荐李德裕为宰相,却未成功。
李宗闵等发觉裴度的用意后,开始动作了,他们借助宦官的力量,又把李德裕排挤出朝,由兵部侍郎出为滑州刺史、义成军节度使。
李德裕回朝才一个月,又被迫匆匆离京。
刘禹锡目睹朝局波澜,感慨而又愤怒——
一入石渠署,三闻宫柯蝉。丹霄未得路,白发又添年。双节外台贵,洞萧中禁传。征黄在旦夕,早晚发南燕。
李宗闵在越来越得势的情况下,不久又把李德裕调往更远的剑南,担任四川节度使。
裴度感到政局的步步逼迫,又一等莫展,对刘禹锡说:“梦得欲我在朝,美意我已心知。然则老朽年高多病,早已苦累不堪,此时不退,他时恐更不利。”
事已至此,刘禹锡只好听由裴度自己决断了。
裴度请刘禹锡替他撰写“让官表”。
大和四年,自春及夏,刘禹锡代裴度共为“让官表”三份——
伏以三公非旷职之地,宰相非卧理之官。伏枕之初,已有陈乞,请罢真食,兼辞贵阶。伏蒙优诏,才遂一事;频降中使,慰勉再三;专令御医,旦夕诊视……
得疾连年,在佩三月,再有陈请,丰蒙允从……
伏望陛下,悉臣至诚,念臣羸病,许遂颐养,以保余年。无任恳款惶迫之至……
为裴度撰写了“让官表”,刘禹锡感到从未有过的失望和落寞,只好曲折地向好友白居易诉说——
新妆宜面下朱楼,深锁春光一院愁。行到中庭数花朵,蜻蜓飞上玉搔头。
个个受恩遇的宫女,常年被关闭在深院之内,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,她走到院子里木然不动地数花朵,盼望君王能象汉武帝宠幸李夫人那样,拿她的玉簪搔头。
但,宫女没有受宠的际遇,无情的蜻蜒却飞上了她的玉搔头来凑热闹。
宫女的痴呆之态、愁苦之情和凄凉之意,显然溶进了刘禹锡自己怀才不遇的形影。
唐文宗李昂没有准许裴度离休,而是于大和四年派他任山南东道节度使。
裴度受到李宗闵、牛僧孺朋党的压制和排挤,刘禹锡追随裴度干一番事业的可能性一步一步地消失,不复存在了,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愤慨,但想到前几次的惨痛教训,只得把满腔的怒火暂且压抑下去。
然则刘禹锡是个血性之人,压抑终是有限度的——
唱得凉州意外声,旧人惟数米嘉荣。近来时世轻先辈,好染髭须事后生。
西凉人米嘉荣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,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,刘禹锡在长安听过米嘉荣唱歌,三十年后的今日又在长安重逢,刘禹锡感慨系之,赋诗赠之。
诗中“近来时世轻先辈”之语,半藏半露着弦外之音。
使刘禹锡十分不快的事,不外两件,一是正直之人受李宗闵排挤,二是奸佞之人向李宗闵献媚。诗中抨击的“轻先辈”之“后生少年”,正是排斥裴度的李宗闵和牛僧孺。
因为李宗闵和牛僧孺两人,都是在贞元二十一年才登进士第的,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,都是裴度、刘禹锡的后辈。
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,裴度征讨吴元济时,曾荐拔李宗闵做彰义观察判官,这是一个关键节点,李宗闵的仕途是由此开始的,兹后才名位日进。
而牛僧孺,在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,曾以诗文投谒刘禹锡,希望得到刘禹锡的荐举。
牛僧孺在一年后的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进士登第,与刘禹锡等人的奖掖是有关系的。
“永贞革新”期间,担任宰相的韦执谊还命刘禹锡、柳宗元专程到牛僧孺所在的樊乡访问,拟委其以任……
故而,刘禹锡所云“近来时世轻先辈”,不是无的放矢,是针对李宗闵与牛僧孺结成朋党以排挤裴度出朝而发的。
刘禹锡的《寓古》还对年龄与经验表达更全面的看法——
常谈即至理,安事非常情。寄语何平叔,无为轻老生。世途多礼数,鹏鷃各逍遥。何事陶彭泽,抛官为折腰……
裴度既走,刘禹锡觉得太孤单了,也想离开长安。像白居易那样是最好的,他把羡慕之意寄给白居易——
寻常相见意殷勤,别后思量梦更频。每遇登临好风景,羡他天性少情人。
今宵帝城月,一望雪相似。遥想洛阳城,清光正如此。 知君当此夕,亦望镜湖水。展转相忆心,月明千万里。
刘禹锡上书皇上,请求回洛阳,继续分司的闲职,未成。
李宗闵和牛僧孺正在走红的朝廷,当然也不会让刘禹锡久处班列,文宗大和五年深秋季节,授刘子为苏州刺史。
奉诏刺苏州,离开长安时,朋友们为刘禹锡饯行,场面十分热烈。户部员外郎姚合有诗记其盛况——
三十年来天下名,衔恩东守阖闾城。初经咸谷眠山驿,渐入梁园问水程。霁日满江寒浪静,春风绕郭白蘋生。虎丘野寺吴中少,谁伴吟诗月里行。
州城全是故吴宫,香径难寻古藓中。云水计程千里远,轩车送别九衢空。鹤声高下听无尽,潮色朝昏望不同。太守吟诗人自理,小斋闲卧白蘋风。
出长安不久,相会的第一个朋友是河中尹李程——
朗朗鹍鸡弦,华堂夜多思。帘外雪已深,座中人半醉。翠蛾发清响,曲尽有余意。酌我莫忧狂,老来无逸气。
经过洛阳,与白居易等友人相会。
白居易记曰:冬,梦得由礼部郎中、集贤学士,迁苏州刺史。冰雪塞路,自秦徂吴。仆方守三川,得为东道主。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,朝觞夕咏,颇极平生之欢,各赋数篇,视草而别。
刘禹锡与白居易一起朝觞夕咏,欢度十五昼夜——
一别旧游尽,相逢俱涕零。在人虽晚达,于树似冬青。痛饮连宵醉,狂吟满座听。终期抛印绶,共占少微星。
欲话毗陵君反袂,欲言夏口我沾衣。谁知临老相逢日,悲叹声多语笑稀。
吴郡鱼书下紫宸,长安厩吏送朱轮。二南风化承遗爱,八咏声名蹑后尘。梁氏夫妻为寄客,陆家兄弟是州民。江城春日追游处,共忆东归旧主人。
白居易在洛阳福先寺设宴为刘禹锡饯行——
送君何处展离筵,大梵王宫大雪天。庾岭梅花落歌管,谢家柳絮扑金田。乱从纨袖交加舞,醉入篮舆取次眠。却笑召邹兼访戴,只持空酒驾空船。
刘禹锡谢道:“龙门宾客会龙宫,东去旌旗驻上东。二八笙歌云幕下,三千世界雪花中。离堂未暗排红烛,别曲含凄飏晚风。才子从今一分散,便将诗咏向吴侬。”
白居易吟道:“刘郎刘郎莫先起,苏台苏台隔云水。酒盏来从一百分,马头去便三千里。”
刘禹锡唱曰:“洛城洛城何日归,故人故人今转稀。莫嗟雪里暂时别,终拟云间相逐飞。”
官任在身,朋友相会终得分手,十五日眨眼已过,刘禹锡离开东都洛阳继续前行,不日途次汴州,会晤令狐楚,又是一番难分难舍——
远守宦情薄,故人书信来。共曾花下别,今独雪中回。纸尾得新什,眉头还暂开。此时同雁鹜,池上一徘徊……
27 春馈江南
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二月初六日,刘禹锡抵达苏州。
九年前的敬宗宝历元年,白居易曾在苏州为刺史,更早,还有韦应物,也是著名的贤明郡守。
苏州得名于姑苏之山,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,辖嘉兴、常熟、昆山、海盐等七县,十余万户。
江南诸州,苏州为大,人口稠密,超过扬州,坊间喧闹,抵上半个长安。
苏州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,但大和五年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水灾,刘禹锡到任即一边向皇上汇报,一边深入基层进行赈救——
石室之书,空留笔札;金闺之籍,已去姓名。本末可明,申雪无路……
伏以水灾之后,物力索空,臣谨宣皇风,慰彼黎庶。
臣闻有味之物,蠹虫必生;有才之人,谗言必至。事理如此,古今同途,了然辨之,唯在明圣。
伏惟陛下察臣此言,则天下之人无不幸甚。江海远地,孤危小臣,虽雨露之恩,幽遐必被;而犬马之恋,亲近为荣。云云。
水灾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。刘禹锡察视灾情,了解民瘼,询访里闾,备知调察,方具事实,便欲奏论,为民请命,赈恤灾民,连续多日非常忙碌。
苏州在遭遇大水灾之后,物资变得非常匮乏。饥寒交迫,饿倒者相枕于野道。洪水虽然退去,遗留次生灾害尚多。
刘禹锡发誓悉心条理,恢复生产。
刘禹锡到任当月,申请对苏州的赈济即获成效。圣慈忧人,照烛幽远。特有赈恤,救其灾荒。准赐米粮一十二万石,委刺史据户均给者。
圣德柔远,皇明烛幽。凡有上陈,皆可其奏。遂令管见,得及疲黎。
刘禹锡积极努力,想方设法地实施朝廷“赐米”赈灾的敕令,从本州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大米,逐户分发,并宣布减兔赋役。
由于刘禹锡“昼夜苦心,寝食忘味”的治理,“遂使人心获安”,苏州黎民“幸免流离,渐臻完复”,生计改善,户口增长。
大和七年,有一家庭喜事报知刘禹锡:儿子刘咸允考中进士。
刘禹锡十分欣慰,像当年父亲刘绪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一样,高兴自己的儿子,致书祝贺、勉励允郎和仑郎兄弟二人再接再厉,精进不辍。
大和七年十一月,因刘禹锡一年多的悉心抚绥,苏州消除了灾情,恢复和发展了生产,浙西观察使王璠对刘禹锡的政绩表示满意,在考课时把他列为“政最”,朝廷优诏嘉奖,特赐紫金鱼袋,以示荣宠。
鱼袋挂在腰上,是唐时官员佩戴的身份证。
从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始,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,饰以金银,内装鱼符,以备出入宫庭时查验,防止假冒官员。武则天时,曾短期改为龟袋,唐中宗李显很快改了回来。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,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,这也叫做“章服之制。”
二十多年前,由于“永贞革新”的失败,刘禹锡由郎官出为远州司马,第一次被逐出朝廷;十年之后,刘禹锡被召回,又因玄都观一诗,被第二次逐到“恶处”;现在是第三次被排挤出朝,又由郎官出为远州刺史,却是第一次受到最高等级的嘉奖。
繁忙的州务,使余暇显得更为宝贵——
水禽渡残月,飞雨洒高城。华堂对嘉树,帘庑含晓清。拂镜整危冠,
振衣步前楹。将吏俨成列,簿书纷来萦。言下辨曲直,笔端破交争。虚怀询病苦,怀律操剽轻。阍吏告无事,归来解簪缨。高帘覆朱阁,忽尔闻调笙。
友人们时常致书问候,白居易编成了《刘白唱和集》的后续数卷,寄来给刘禹锡,随赋诗道:“忆旧游,旧游安在哉?旧游之人半白首,旧游之地多青苔……”
老了啊!白居易不仅在信中感叹,还告诉刘禹锡,最近已经把小萍、小态等几名多年前从苏州带往北方的家妓遣返苏州了。
刘禹锡回复白居易:江南春色,还是原样的好啊。
若问何处好,燕子双飞故官道。春城三百七十桥,夹岸朱楼隔柳条。
丫头小儿荡画桨,长袂女郎簪翠翘。郡斋北轩卷罗幕,碧池逶迤绕画阁。池边绿竹桃李花,花下舞筵铺彩霞。吴娃足情言语黠,越客有酒巾冠斜。
坐中皆言白太守,不负风光向杯酒。酒酣襞笺飞逸韵,至今传在人人口。
报白君,相思空望嵩丘云。其奈钱塘苏小小,忆君泪点石榴裙。
刘禹锡在虎丘寺见元稹生前的题名,心情怆然,不禁有咏曰——
浐水送君君不还,见君题字虎丘山。因知早贵兼才子,不得多时在世间。
白居易被任命为河南府尹,跟苏州刺史同为三品之秩,只可惜挚友元稹早早已去,只余洛阳苏州之间互为惦记了——
元君后辈先零落,崔相同年不少留。华屋坐来能几日,夜台归去便千秋。背时犹自居三品,得老终须卜一丘。若使吾徒还早达,亦应箫鼓入松楸。
苏州的糯米,是酿酒的上乘原料,而白居易是好酒的,于是刘禹锡筹备了两斗上好的糯米,认真封装之后,寄给远在洛阳的白居易。
这年,改镇太原的令狐楚,常常发函寓书,必有章句,刘禹锡对令狐楚由河阳、宣武、天平到太原节度使之“四登坛”表示由衷地祝愿——
寂寞蝉声静,差池燕羽回。秋风怜越绝,朔气想台骀。相去数千里,无因同一杯。殷勤望飞雁,新自塞垣来。
已嗟别离太远,更被光阴苦催。吴苑燕辞人去,汾川雁带书来。愁吟月落犹望,忆梦天明未回。今日便令歌者,唱兄诗送一杯。
飞蓬卷尽塞云寒,战马闲嘶汉地宽。万里胡天无警急,一笼烽火报平安。灯前妓乐留宾宴,雪后山河出猎看。珍重新诗远相寄,风情不似四登坛。
在苏州刺史任上,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阶段,数量最多,质量也非常之高。
刘禹锡的《杨柳枝》词,曾经领一时之风骚。在刘禹锡螺旋形的仕途上,苏州也是个相对闪光的阶段。
此一时期,刘禹锡还为李绛等友人编订了遗集,撰写了集纪。
政治上屡受挫折,使刘禹锡感到失望;但他始终没有绝望——
风云变化饶年少,光景蹉跎属老夫。秋隼得时陵汗漫,寒龟饮气受泥涂。东隅有失谁能免?北臾之言岂便无。振臂犹堪呼一掷,争知掌下不成卢?
叱咤风云的多是明白的年轻人,蹉跎光阴的是那些糊涂的老夫。
秋高气爽之时,植物是衰退的季节,雄鹰却凌空翱翔;天寒地冻之时,虫类蛰伏于地下,神龟却能在泥土中呼吸空气。
失之东隅,谁也难免,塞翁之言没什么错误。既然还能振臂高呼,孤注一掷,怎么知道手下就不能获得头彩的大胜呢?
刘禹锡的倔强性格依然如故啊。
在苏州,刘禹锡还收获了一个美丽的小妓。
官拜司空的李绅任观察使,短留苏州时设宴与刘禹锡欢会,酒酣之时,李绅唤出随侍小妓歌舞助兴。此妓天姿绰约,带来满座春风。
尤为奇特的是,小妓与多年前长安桃红馆里的乙姝儿十分相像,简直就是乙姝儿第二,刘禹锡想起了那位藏在记忆深处的私好,以至于情不能已——
高髻云鬟宫样妆,春风一曲杜韦娘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……
李绅理解刘禹锡,重要的是,李绅也是一个豁达之人,当场将美丽的私妓送给了刘禹锡。
刘禹锡复将小妓名之为“乙姝儿”,实际上是乙姝儿二世,视作掌上明珠。
大和八年七月,唐文宗诏命刘禹锡为汝州刺史,兼御史中丞,充本道防御使。要离别苏州了。
在苏州三年的任期间,刘禹锡虽然自谦“才术虽短,忧劳则深”,但他“念百姓水潦之余”,“夙夜竭诚”,终使“闾里获安,流庸尽复”的功绩,苏州百姓是铭记在心的,把他与韦应物、白居易并称为“三贤”,特为兴建“思贤堂”,岁时致祭,以表敬仰。
刘禹锡又到苏州各处走走看看,恋恋不舍地与同僚和百姓忆旧话别——
三载为吴郡,临岐祖帐开。虽非谢桀黠,且为一裴回。流水阊门外,秋风吹柳条。从来送客处,今日自魂销。
往任汝州途经扬州时,刘禹锡与当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、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相会——
少年曾忝汉庭臣,晚岁空余老病身。初见相如成赋日,寻为丞相扫门人。追思往事咨嗟久,喜奉清光笑语频。犹有登朝旧冠冕,待公三入拂埃尘。
牛僧孺登进士科前,曾向刘禹锡“行卷”。
牛僧孺初为诗,务奇特之语,至有“地瘦草丛短”之句。谒见刘禹锡时,刘禹锡“对客展卷,飞笔涂窜其文”,牛僧孺“拜谢碧砺,终为怏怏乎”,一直抱有夙憾。
刘禹锡乐于奖掖后进,但牛僧孺反恩为怨的态度,使刘禹锡感到伤心。
这次扬州两人会面,“席上”牛儒孺“述旧”时,又提起往年“改卷”之事,有点余怨未消,胸怀大度的刘禹锡酬诗“追思”表示歉意。
经过汴州时,刘禹锡见到了好友李程,李程时任汴州刺史、宣武军节度使——
长安旧游四十载,鄂渚一别十四年。后来富贵已零落,岁寒松柏犹依然。初逢贞元尚文主,云阙天池共翔舞。相看却数六朝臣,屈指如今无四五。
夷门天下之咽喉,昔时往往生疮疣。联翩旧相来镇压,四海吐纳皆通流。
久别凡经几多事,何由说得平生意。千思万虑尽如空,一笑一言真可贵。世间何事最殷勤,白头将相逢故人。功成名遂会归老,请向东山为近邻。
唐文宗大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,刘禹锡到任汝州。
暌隔已久的洛阳近在咫尺了,刘禹锡有一种“近乡为贵”的感觉。
汝州离洛阳近,离荥阳也不远,刘禹锡“忽蒙天恩,稍移近郡,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,病辞江干,老见多树,荣感之至,实倍常情”。
在汝州,生活较为安定,汝州为一小州,公务也不象在苏州时那样繁忙。
但刘禹锡仅仅回过长安一次,匆匆来,匆匆去,是儿子咸允与杨归厚的女儿成亲。
此时,白居易在洛阳为太子宾客分司闲官,裴度在任东都留守,刘禹锡与白居易、裴度忽然变得这样近,唱和自然多起来。
刘禹锡到汝州之后,在苏州寄给白居易的糯米才酿成新酒,白居易兴奋地赋诗以告刘禹锡——
柳枝谩蹋试双袖,桑落初香尝一杯。金屑醅浓吴米酿,银泥衫稳越娃裁。舞时已觉愁眉展,醉后仍教笑口开。惭愧故人怜寂寞,三千里外寄欢来。
刘禹锡回酬白居易道,没什么,没什么,酒法众传吴米好,舞衣偏尚越罗轻。动摇浮蚁香浓甚,装束轻鸿意态生。阅曲定知能自适,举杯应叹不同倾。终朝相忆终年别,对景临风无限情……
十一月,兵部尚书李德裕检校右仆射,充镇海军节度、浙江西道观察等使,由长安赴任,途经汝州,与刘禹锡相会,刘禹锡盛情待之——
建节东行是旧游,欢声喜气满吴州。郡人重得黄丞相,童子争迎郭细侯。诏下初辞温室树,梦中先到景阳楼。自怜不识平津阁,遥望旌旗汝水头。
江北万人看玉节,江南千骑引金铙。凤从池上游沧海,鹤到辽东识旧巢。城下清波含百谷,窗中远岫列三茅。碧鸡白马回翔久,却忆朱方是乐郊。
汝州有座望嵩楼,系地方名胜,刘禹锡常登斯楼,以舒情怀,以宴僚友,以迎来送往——
九陌逢君又别离,行云别鹤本无期。望嵩楼上忽相见,看过花开花落时。
繁花落尽君辞去,绿草垂杨引征路。东道诸侯皆故人,留连必是多情处。
在望嵩楼上,看西北方的长安,已比之苏州近得太多了,然而刘禹锡还是在刺史任上盘桓。
令狐楚又有诗来,他现在是吏部尚书、太常卿,与刘禹锡唱和频繁。
刘禹锡一直没有受到令狐楚的荐举而得皇上提拔,这不免使刘禹锡五味杂陈,既仍有到朝廷去发挥政治才干的愿望,又隐隐流露出对令狐楚的遗憾之意——
蕙草芳未歇,绿槐阴已成。金罍唯独酌,瑶瑟有离声。翔泳各殊势,篇章空寄情。应怜三十载,未变使君名。
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一年,刘禹锡自郎官出守,至今三十有一年,辗转各地,未再能真正回朝廷任职。
州务清闲的时候,偶有蜂鹤之咏小句,寄给白乐天——
日午树阴正,独吟池上亭。静看蜂教诲,闲想鹤仪形。法酒调神气,清琴入性灵。浩然机已息,几杖复何铭。
白居易分司东都洛阳闲职,没有公务,俸禄很多,已经在履道坊营建了自己的白氏宅园,十分自得。他告知好友刘禹锡道——
午后郊园静,晴来景物新。雨添山气色,风借水精神。永日若为度,独游何所亲。
仙禽狎君子,芳树倚佳人。蚁斗王争肉,蜗移舍逐身。蝶双知伉俪,蜂分见君臣。蠢蠕形虽小,逍遥性即均。不知鹏与鷃,相去几微尘。
刘禹锡再为奉和,戏曰:成小巧以取大咍——
永日无人事,芳园任兴行。陶庐树可爱,潘宅雨新晴。
傅粉琅玕节,熏香菡萏茎。榴花裙色好,桐子药丸成。柳蠹枝偏亚,桑空叶再生。睢盱欲斗雀,索漠不言莺。动植随四气,飞沉含五情。抢榆与水击,小大强为名。
大和九年九月,白居易被文宗除为同州刺史。同州即今天的渭南,州治在大荔。
白居易不想离开洛阳,上表称自己疾病未愈,不能赴任。
白居易不想动,朝廷便让刘禹锡移为同州刺史,兼御史中丞,充本州防御、长春宫等使,而改授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。
故而,同州之任,也算是刘禹锡代替白居易前往了——
紫绶白髭须,同年二老夫。论心共牢落,见面且欢娱。酒好携来否?诗多记得无?应须为春草,五马少踟蹰。
旧托松心契,新交竹使符。行年同甲子,筋力羡丁夫。别后诗成帙,携来酒满壶。今朝停五马,不独为罗敷。
当时,裴度仍在洛阳,还新加了一个中书令的官衔。
刘禹锡告别汝水和望嵩楼,赴同州,途经洛阳,与裴度、白居易、李绅相会。他还是原先的品性,还想经受一次政治烈火的熔炼,仍然希望裴度出山——
一言一顾重,重何如?今日陪游清洛苑,昔年别入承明庐。一东一西别,别何如?终期大冶再熔炼,愿托扶摇翔碧虚。
但是,富于政治经验的裴度已预感到朝廷可能会发生祸乱,宦情已经淡薄,所以裴度在与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李绅筵宴联句中委婉地给刘禹锡泼了点冷水——
不归丹掖去,铜竹漫云云。唯喜因过我,须知未贺君。
白居易道:“诗闻安石咏,香见令公熏。欲首函关路,来披缑岭云。”
李绅曰:“貂蝉公独步,鸳鹭我同群。插羽先飞酒,交锋便战文。”
刘禹锡答续:“镇嵩知表德,定鼎为铭勋。顾鄙容商洛,徵欢候汝坟。”
裴度又赋道:“频年多谑浪,此夕任喧纷。故态犹应在,行期未要闻。”
白居易曰:“游藩荣已久,捧袂惜将分。讵厌杯行疾,唯愁日向曛。”
李绅接道:“穷阴初莽苍,离思渐氤氲。残雪午桥岸,斜阳伊水濆。”
刘禹锡服膺裴度,只道:“上谟尊右掖,全略静东军。万顷徒称量,沧溟讵有垠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