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少女武则天》第三十三章 谨上请封泰岱表
高昌是紧邻东土的西域国家之一,在今天的吐鲁番市以东不足百里,东人西行,过了玉门关便看到高昌的领土了。
高昌是个佛教国家,对于执着的僧人玄奘,麴文泰自然不会怠慢。在麴文泰的眼睛中,怠慢唐僧就是怠慢佛教,就是大不敬罪。
所以,当晚,玄奘从东门进入高昌城,麴文泰亲率家人与文武重臣将他接到王宫后院的重阁宝帐之中,千般问候,万般殷勤。
高昌王一家刚走,众王妃与数十侍女又来膜拜。
第二天一大早,玄奘还没有起床,麴文泰又率领王后与贵戚前来问安。
玄奘对高昌王的礼遇感激不尽。
进入高昌之前,玄奘基本上是个乞丐,靠路人的施舍维持生存,也就是一边乞讨一边行进,到达高昌以后,突然成了贵族、富翁。
麴文泰为玄奘安排了四个小沙弥,作为侍从。“制法服三十具” ,缝了三十套服装。
由于西域,尤其是继续西行比较寒冷,麴文泰专雇工匠,为玄奘做了面罩、手套、袜子、皮靴等各十来套。
为保障唐僧天竺去来,麴文泰命从库中支取银钱三万,黄金一百两,绫子及绸绢等五百匹,“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” 。
然后,赠予骏马三十匹,驭手二十五人,跟随玄奘,进行服务。
玄奘主动提出讲经,以表达对高昌的感激之情。
麴文泰专门为玄奘设坛。每次开讲之前,麴文泰都亲自手持香炉前来导引。玄奘走上讲坛的时候,麴文泰双膝跪下,让玄奘从自己的大腿上登踏而上。
高昌和麴文泰,对玄奘的礼仪已经达于极顶了。
玄奘办了十多期讲座,该讲的经都讲完了,提出继续西行,前往天竺求经。
麴文泰却不愿让玄奘走了,他诚恳地对唐玄奘说:“高昌虽小,佛学至盛。僧侣人数,也逾几千。大师不如留下来,任高昌的大国师好了。”
麴国王想让玄奘当宗教局局长呢。
玄奘婉言谢绝了麴文泰的挽留:“贫僧有志西天取经,滞留此地有违初衷。不可,不可。”
麴文泰没有放弃努力,为了留住玄奘,他又说:“法师并无唐廷护照,也无天竺签证,若不答应盛情,本王无奈之下,可以遣返法师,送法师返回东土。”
麴文泰和唐僧都知道,如果被遣返,唐朝再治个偷渡之罪,玄奘就再也出不来了,西天取经将成为永久的泡影。
麴文泰这一招管用吧?不管用。
玄奘离开高昌继续西行的意图非常坚决,他也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真的要被遣返,遣返路上再设法逃跑。
玄奘的执着,让麴文泰无计可施。
这时,有大臣出了一个挽留玄奘的馊主意:把公主嫁给玄奘,让他成为高昌的乘龙驸马,他自然就走不了啦。
麴文泰想了想,觉得这个主意不错。若有二师兄跟着,二师兄更会觉得这是一好主意。
玄奘是个男人,而且正当壮年,恰在成亲之季,七情六欲,一条不缺,便是僧人,也不例外。
何况玄奘身在高昌,异乡他地,没有电话,信息不通,娶不娶媳妇,娶几个媳妇,长安人、洛阳人、偃师人、缑氏人根本不可能知道。
甚至,哪怕玄奘在高昌娶几房媳妇,生一溜子娃娃,他回到中原,也照样可以做他的和尚。
俗人俗念俗想法,玄奘却不这么做。
当麴文泰派心腹大臣把这个建议告诉玄奘时,玄奘理所当然地拒绝了。
不识抬举,竟至于此。玄奘终于惹恼了高昌王。
公主,国王的女儿,不知有多少人流着涎水排队求亲都没有机会,甚至连瞅一眼的可能性都没有,他玄奘却不知好歹,连送上手来的公主都不要。
在任何一个君王眼里,这都是冒犯,欺君。玄奘在劫难逃了。
麴文泰警告玄奘说:“本王对法师仁至义尽,法师却屡不领情。现在,法师面前只有一道选择题两个选项了,要么留下来,要么被遣返。请法师三思。”
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说:“贫僧既然决心离开东土,前往西天取经,就没有想过空手回去。即使大王执意挽留,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,留不住贫僧的心。”
麴文泰给了玄奘两个选项,其实是一个:留下。他怎么舍得遣返玄奘呢。
既然玄奘不愿留下,非要西行不可,那就软禁了他,不让他走得了。
不让他走,成吗?玄奘的招数更绝——绝食。躺在那儿,不食,不饮。
一天,两天,三天,绝食到第四天的时候,玄奘已极度虚弱,气息奄奄了。
麴文泰又给了两个选项,不,不是麴文泰给的选项,是玄奘面前本来放着的两条路:一是继续绝食,走向死亡,二是放弃绝食,留在高昌。
玄奘也给了麴文泰两个选项:一是让玄奘继续绝食,眼睁睁地看着他在饥饿中死去,二是妥协,答应玄奘的西行要求,护送他前往天竺。
玄奘既然选择了绝食,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抗高昌王,就不大可能半途而弃。
玄奘是个僧人,僧人以意志力为傲,比一般人要强很多。
麴文泰呢,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忍心让唐玄奘饿死。饿死了他,那和他亲手杀死玄奘没什么两样,都是害佛之罪,罪大恶极。
麴文泰最终选择了让步,请求玄奘进食,等身体恢复后继续西行。
不过麴文泰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:一是玄奘和自己结为兄弟,二是玄奘继续在高昌讲经一个月,以俟身体完全康复,三是玄奘西去学成归来,要在高昌宗教局工作三年。
麴文泰的这些条件,实为对玄奘的莫大支持,所以,玄奘立即答应了所有的条件。
高昌王麴文泰为玄奘办理了高昌护照,专门写了二十四封国书,派出特使,分别送往西域玄奘将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,告诉他们的君主,玄奘是我的兄弟,哥们儿,到天竺去取经,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帮助。
高昌在大唐之西,西域和中东之东,与西邻诸国往来频繁,享有特殊的地位。高昌的国王发出国书,请沿途各国照顾玄奘一行,沿途各国一般都给面子。
于是,除了焉耆与高昌吵过架没有照顾玄奘外,其余各国均以大礼相待,高接远送。
在到达天竺之前,手中持有高昌护照的玄奘一直享受特使护送的待遇。
麴文泰给玄奘的几位随从,在吴承恩所著的小说《西游记》里,被夸张得模样别致,本事奇异。大师兄老沙,扛一柄降妖宝杖,二师兄猪悟能,使唤五千零四十八斤的九齿钉耙,师弟猴大王,玩一支毫毛所变的金箍棒。
麴文泰给玄奘的马队,一路乘坐和载物,行路改善了无数倍。
他们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,迎来日出,送走晚霞,春秋冬夏,酸甜苦辣,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罢艰险又出发……总而言之,立了大功。
玄奘这位唐僧,经库车、凌山、素叶城、迦毕试国、葱岭,南下,经过今天的阿富汗、巴基斯坦,于公元631年冬季到达迦湿弥罗国——今之喀什米尔。
公元631年冬季,利州大都督武士彟治理有方,利州平安,联络多地都督,于己亥日,腊月十四日,上《请封泰岱表》给李世民,请求皇上封禅泰山。
武士彟带了个头,朝官们仿佛开窍了。一个月后,即公元632年新春,集体上疏,复请李皇上“行封禅大礼” 。
李世民说:“你们都认为封禅泰山是帝王的盛举,朕却不以为然。如果天下安定,百姓衣食富足,即使不去封禅,又有什么妨碍呢?从前,秦始皇行封禅礼,汉文帝不封禅,后代怎么看?难道认为秦始皇的贤德胜过汉文帝吗?侍奉上天,心诚则灵,就地祭祀即可,何必要去爬上泰山顶峰,封筑几尺泥土,才叫诚心敬意呢?”
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,说武大都督乃两代重臣,他的提议,于朝廷,于社稷,是有价值的。
李世民犹豫了。问计于魏征。魏征认为不可封禅。
李世民故意问:“卿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,是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?”
魏征答道:“够高了,够高了。”
“那,是认为朕的德行不够厚吗?”
魏征说:“很厚了,很厚了。”
李世民问:“是因为大唐不够安定,四方夷族没有归服吗?”
“大唐安定,四夷归服。”魏征答。
李世民问:“是庄稼没有丰收,符瑞没有显现吗?”
魏征说:“大唐年成丰收,符瑞也不断显现。”
“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大礼呢?”李世民问。
魏征答道:“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,承接隋亡大乱之后,经过多年建设,进步显而易见,然而,朝廷府库还并不充实。陛下劳动车驾,东去泰山,必须大量骑兵车马开路、跟随,其劳顿耗费,势必很重。
“另外,陛下封禅泰山,必召请邻国君主,咸集高会,远方夷族首领也要来到。出关以后,从洛水、伊水,东到泰山、大海,人间烟火稀少,满目杂草丛生,戎狄酋长看到大唐腹地如此虚弱,实为祸患之端。
“况且赏赐无数,也无法满足夷族的欲望,免除几年徭役,也难以补偿百姓的劳苦。封禅泰山,崇尚虚名,有害百姓,陛下怎么能去呢?”
当时,正赶上黄河南北数个州县发生大水,生齿遭灾哭号,道路泥浆覆盖,封禅之事,不停自停。
长乐公主李丽质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一个女儿,嫡长女,李世民特别疼爱,要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了,开始准备嫁妆。
李世民说:“长乐公主,皇后所生,朕及皇后并所钟爱。今将出降,礼数欲有所加。”随嫁的财物,要多。
众臣纷纷表示赞赏,进言请求双倍于皇姑永嘉长公主。
李世民欣然同意,敕令朝廷后勤部门,陪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。
又是魏征表示反对,劝谏说:“过去汉明帝分封皇子采邑,令给自己儿子的封地只有叔叔们的一半,说:‘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?’如今公主的陪送,比长公主多一倍,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反了吗?”
李世民觉得魏征有理,回宫转告了长孙皇后。
皇后感慨道:“我总是听得陛下称赞魏征,不知是什么缘故,如今听得他引证大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,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!
“我与陛下,多年结发,蒙受恩宠,讲话还要察言观色,不敢轻易冒犯威严。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,能够如此直言强谏,太难得了。”
长孙皇后请李世民遣宦官给魏征家中送去四百缗钱,四百匹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