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河洛菁华》第十章 漕运奇迹
32 隋朝大运河
隋炀帝的“大业”建在洛阳,从“大业”元年开始,洛阳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。
长江以南地区,杨广当年的建立革命功勋的鱼米之乡,非常富庶,鱼盐丝麻足以供应和支撑一个宏大的政权,但是,运输是个大问题。远眺物资堆积,驴驮牛载,杯水车薪。
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,就可以有效地把政权和经济连接起来。
隋朝之前,华夏大地上南北对峙数百年,隋朝统一天下后,南方对隋朝的统治也是不怎么合作的。修建大运河,除了更方便快捷地搜刮和运输富庶江南的物产,也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。
因而,修建大运河是顺应统治大势的。
杨广修建的运河,多处是前代水道的疏浚。从春秋到南北朝,各个王朝都留下有人工河道,只不过都较拘谨而已。
杨广主持修建的南北漕运大通道,主要分为四段。
公元605年,大业元年,开挖通济渠,从洛阳的西苑连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,同年,也疏浚了山阳的邗沟。
公元608年,大业四年,开凿永济渠,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,利用沁水河道,南接黄河,北通涿郡——今天的北京。
公元610年,大业六年,修建江南河,从京口即今天的江苏镇江,穿过太湖,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即今杭州。
至此大运河工程告竣。整条人工运输通道,以东都洛阳为中心,沟通了钱塘江、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海河五大重要的水系,北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,南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,西通关中的八百里秦川,长度达到上千里。
隋朝开凿的这条大运河,虽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但是积极影响也是巨大的。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,可以说,大运河是古代先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产。
有人说,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是为了自我享乐。
不错,大运河修通后,杨广曾乘坐龙船巡游各地,南到江都——扬州,北至隋朝和突厥的边界。但杨广并非单纯游玩,他是有维护隋朝利益考虑的。
杨广一次次下江都,龙舟之巨之高,船队规模之大,令人触目惊心。一路上穷奢极欲,奢靡至极,花天酒地,醉生梦死,宣耀皇威,满足虚荣,也是事实,后果非常恶劣。
但杨广的随从中带有大量的道士、和尚,还有画家,客观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33 造福后中国
以历史的眼光来看,隋炀帝的大运河,功劳如次。
首先,沟通了东西南北,实现了华夏大地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。
古代的陆路交通,长途迁移,只能靠骑马、坐牛车和地奔,跋山涉水,十分艰难和缓慢。而水道行动,坐船过河甚至跨海,既快捷又能载重,比走旱路划算太多了。人和物在船上,或人划,或扬帆,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,不在话下。
大船,可运兵,可运马,可运粮食,可运草料,可运煤炭,可运石材,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畴。
中国地势西高东低,河的流向基本上全是自西向东,很少南北走向的流水。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,组成水网,把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海河、钱塘江几大自然水系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,变成一个水系,岂不是盘活了一局大棋!
有了大运河,隋朝可以把整个一统天下完整地纳入权力范围,宛如揣在皇帝的怀中,牢固地属于自己了。
在过去的历史上,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。因而,隋炀帝的策划和操作是空前的。
其次,由于大运河的修建,诞生了几十座“因河而兴”的繁荣城市。
有了运河,有了码头,有了物资集散,有了城镇。城镇因河而产生,因河而兴旺发达,地方经济因河而昌盛,这是不得了的历史功绩。
随着日月的推进,生产的发展,小城镇吸纳了人口,聚集了人才。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,有搞船运的,有搞装卸的,官家有管理机构,有税收人员。
造船业也有了,物资仓库也兴建了,做买卖的都来了,旅店饭店兴旺了,唱戏娱乐的也出现了,“美人街”也被刺激出来了。
总之,小城镇逐渐升级,成为摇曳多姿的大都会,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。
大运河使得洛阳、开封、扬州、杭州、北京、天津这样的原有都会发展加速,影响既深且远。
可以说,大运河是城镇、都会的催生婆,而且多子多福,家族庞大,名扬遐迩,声传古今。
其三,大运河把中原农耕文化带到了北方,带到了南方,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、南方鱼米茶丝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,实现了相互交融,共同繁荣。
另外,隋大运河的挖凿,在其后世继续大放异彩,结出丰硕成果。隋朝福祚虽短,在它奠定的基础上,生发了唐代的贞观盛世。
由于技术落后,隋大运河在炀帝时期就已开始淤塞,之后的唐朝、后周、北宋都要经常对其进行疏浚才能继续使用。
隋朝的首都是长安、洛阳,修运河由扬州出发,先要向西北走,斜穿安徽淮河流域,经河南的东北部,入黄河流域,到达洛阳,此为下半部;然后向东北走,经河北东南部,入海河流域,到涿郡——今北京以南地方,此为上半部,合起来整体上像个“人”字。
元朝将大运河南北取直,不再走洛阳、西安,缩短了九百多公里,又运行了七百多年,直至今日。
元朝之后,明朝和清朝不断整修,大运河才真正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应该说,大运河流淌千秋,造福后人,是数千年来世世代代人的功劳。